海化重点实验室在大河河口陆源有机碳的保存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时间:2023-01-30浏览次数:614

近日,海化重点实验室于志刚教授课题组与中国海洋大学王旭晨教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Thomas S. Bianchi教授和英国斯特灵大学Christian Schröder教授等团队合作,在地学领域Top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2022 JCR IF=5.92)发表了题为“Preferential preservation of pre-aged terrestrial organic carbon by reactive iron in estuarine particles and coastal sediments of a large river-dominated estuary”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大河流域、河口及边缘海铁结合态有机碳的迁移转化过程和控制机制。

与活性铁(FeR)结合是海洋环境中有机碳(OC)长期保存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前期研究多针对陆地土壤和海洋沉积物,对于OC-FeR复合物从土壤到河流颗粒物,再到河口沉积物的迁移转化过程还不清楚,制约了对FeROC保存过程中作用的认识。该研究在长江口沿河口盐度梯度采集了悬浮颗粒物和表层沉积物,测定了样品中粒度组成、比表面积、有机碳及其同位素组成(δ13Cbulk14Cbulk)、木质素、FeR结合的有机碳(OC-FeR)及其同位素组成(δ13COC-FeR14COC-FeR),铁的穆斯堡尔谱等参数,并结合前人针对长江流域土壤和浙闽沿岸泥质区表层沉积物的相关结果,研究了OC-FeR复合物由陆地到海洋的迁移转化过程。结果表明,从河口颗粒物到移动泥沉积物,OC-FeR的含量无显著变化,但是不与FeR结合的OC显著降低,表明陆源OC-FeR具有较高的稳定性。OC-FeR的同位素组成分析表明长江口颗粒物和沉积物中FeR主要与预陈化土壤来源的有机碳结合,这可能是陆源老碳在海洋环境中保存的潜在机制。从长江流域土壤到河口颗粒物,OC-FeR比例显著降低,而河口颗粒物与泥质沉积物中的比例并无显著差异,表明OC-FeR比例的变化可能主要发生在从集水盆地到河流或河流输运过程中,而进入陆架之后,与FeR结合的有机碳逐渐被替换成海源有机碳。从全球角度来说,决定陆地土壤和海洋沉积物中OC-FeR比例的主要因素并不是FeROC的含量,而是沉积环境、有机碳来源和活性铁的组成等因素。该研究系首次对河口颗粒物中铁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和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活性铁对陆源有机碳的选择性保存作用,对于更好地认识陆源有机碳在海洋环境中的归宿有重要意义。


江口颗粒物和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和活性铁结合的有机碳的同位素组成

  

博士后赵彬为第一作者,姚鹏教授为通讯作者。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42006041)、面上项目(42076034)和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41620104001)等资助。

  

文章信息:Bin Zhao, Peng Yao*, Thomas S. Bianchi, Xuchen Wang, Michael R. Shields, Christian Schröder, Zhigang Yu. Preferential preservation of pre-aged terrestrial organic carbon by reactive iron in estuarine particles and coastal sediments of a large river-dominated estuary.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23. https://doi.org/10.1016/j.gca.2023.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