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化重点实验室在黄河有机质组成和通量的年际变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17-11-06浏览次数:542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海化重点实验室赵美训教授课题组使用生物标志物单体14C同位素手段,研究了黄河入海输送过程中有机质的组成和通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研究发现了黄河输送的颗粒态有机碳的组成和碳同位素的时间变化较小,指出这一时间上的均一性归因于黄河颗粒物中黄土源的绝对贡献优势。然而,不同生物标志物单体14C同位素特征显示黄河输送的颗粒有机碳来源时间变化均一但不均质,从年龄的角度可划分现代生源有机碳、预陈化土壤有机碳和古老化石源有机碳。水动力条件会影响现代源和化石源有机碳的输送比例,但是对预陈化土壤有机碳则无影响或影响较小;这说明深层侵蚀是预陈化矿质土壤有机质进入河流系统的主要传输途经,而非通过表面径流冲刷。陶舒琴博士等基于13C14C的双同位素的三端元蒙特卡洛模型,定量评估了黄河下游不同年龄有机质的入海输送比例和通量的时间变化特征。该研究工作显示黄河下游颗粒态有机碳的组成比例相对恒定,这与其他季节变化明显的河流截然不同,体现了以陈化矿质土壤为主要颗粒物来源的流域系统独特的有机碳组成输送特征。但有机碳通量却随时间变化显著,强调极端气候事件(洪水和强降水)控制着现代黄河流域陆源颗粒有机碳的入海通量。

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地学顶级期刊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L&O)2016年影响因子3.383

Citation: Tao, S., Eglinton, T. I., Zhang, L., Yi, Z., Montluçon, D. B., McIntyre, C., Yu, M. and Zhao, M. (2017),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composition and fluxes of Yellow River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Limnol.Oceanogr.. doi:10.1002/lno.1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