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金委面上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等资助下,课题组通过与佛罗里达大学Thomas S. Bianchi教授、海大王旭晨教授和苏荣国教授课题组的团队合作,在东海和南黄海沉积有机碳的再矿化作用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课题组在东海移动泥区(ECSMMs)和南黄海泥质区(SYSMDs)采集了箱式柱状样,在12个站位进行了时间序列沉积物厌氧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南黄海泥质区的DIC产生速率(2.36-3.13 mmol m-2 d-1)明显低于东海泥质区(2.94-13.5 mmol m-2 d-1),南黄海底层水冷水团的低温和较稳定的沉积环境可能是主要原因。在东海内陆架泥质区,DIC产生速率与沉积物中海源有机碳的含量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表明海源有机碳优先发生降解。与热带泥质区相比,较高的底层水温度、强烈的物理扰动和大量活性陆源有机碳的输入使亚马逊泥质区的DIC产生速率远高于东海泥质区。与黄海泥质区相比,东海内陆架泥质区DOC/DIC的产生速率之比较低(0.11-0.72),表明沉积有机碳在移动泥区发生了有效转化,并且这可能与强烈的硫酸盐还原作用有关。本研究建立的有机碳收支模型显示,约有16.4%的有机碳在东海移动泥区的沉积物中发生了降解,但是对于南黄海泥质区,该比例仅有5.4%,这表明近岸移动泥区较远海泥质区有更多的有机碳在沉积物中发生降解。
该研究系统分析了不同沉积环境下有机碳的再矿化作用,建立了包含再矿化过程在内的适于东黄海的有机碳收支模型,为今后深入研究不同沉积环境对边缘海泥质区沉积有机碳的源汇格局和输运过程的影响奠定了基础。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地学Top期刊《Chemical Geology》,2017年影响因子为3.570。
The simple SOC budgets in (a) ECSMMs and (b) SYSMDs
Bin Zhao, Peng Yao*, Thomas S. Bianchi, Ana Arellano, Xuchen Wang, Jianbin Yang, Rongguo Su, Jinpeng Wang , Yahong Xu, Xinying Huang, Lin Chen, Jun Ye, Zhigang Yu. The remineralization of sedimentary organic carbon in different sedimentary regimes of the Yellow and East China Seas. Chemical Geology, 2018, 495: 104-117. https://doi.org/10.1016/j.chemgeo.2018.08.012
基金项目:
1. 长江口-东海内陆架沉积有机碳的再矿化作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01-2020.12,41676063,主持人:姚鹏)
2.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沉积有机碳的保存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01-2021.12,41620104001,主持人:于志刚, Thomas Bianchi)。
3. 海洋有机生物地球化学(二期)(2016-2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41521064,主持人:赵美训)